112-10-18 我心中一直想記錄這篇談閱讀,這是擱置很久的內容
原因是,一開始我總認為閱讀是件很自然的事,不需要特別去強調
但伴隨孩子的成長,發現閱讀不是自然發生的,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
因此在帶領孩子的閱讀上,我重視閱讀後的分享討論,我們稱之--鬥書
很開心享受鬥書過程裡,彼此不同的觀點,衍伸出個人的思想
我想這才是閱讀的重要性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前幾年正逢 108 課綱的教改,讓閱讀這件事,又搬上首榜了!
閱讀重不重要?在二十多年前,政府就用公權力來大力推動閱讀
於是在學校裡,小書蟲、小博士、小狀元….紛紛出籠
鼓勵學生們閱讀,卻僅在閱讀的「量」上,卻忽略閱讀後的「質」
造成形式的閱讀只是在囤積資訊於大腦,難以建構具有脈絡性的知識
但隨著 108 課綱的開始,在學習上普遍強調閱讀素養的重要性
教育現場首當其衝就是考題一改作風,題目變得又臭又長的敘述句
於是社會氛圍又有這個聲音出現了--『閱讀』很重要!
我當故事媽媽推展閱讀已是17年前的事了
回頭看,為何推『閱讀』的成效和投入的心力不成正比呢?
在上培訓說故事課程時,我有個心結,是想給自己的定位
在推『閱讀』上,究竟我想當個:故事媽媽?還是閱讀媽媽?
也曾有人問過我: 故事媽媽和閱讀媽媽,這二者有差別嗎?
大家覺得呢?其實,每每看見故事媽媽們努力籌畫每一場的說故事
然後現場一片輕鬆、歡樂,演說完後究竟留給孩子們甚麼呢?
之後我選擇不在第一線說故事後,改入圖書館當志工
長期在國中、小的圖書館裡和孩子聊一些他們愛看的書
這才發現大人世界拼命推『閱讀』,其實在孩子身上並沒有扎根
因為在學校多數的孩子還是為了閱讀而閱讀的
是為了得到某些而去做的行為,並非閱讀帶來深刻的喜悅而學習的
沒錯!透過大量閱讀,也許可以培養出知識豐富的小孩
但是,這個小孩未必能成為一個有想法,有創造力的人
時間過了二十多年了,回過頭來說閱讀素養,講閱讀能力很重要
那麼到底閱讀的重要性在哪裡?
《有效閱讀 閱讀理解,如何學?如何教?》 鄭圓鈴 著
閱讀是需要學習的,三種閱讀學習層次
我們藉由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所描述的:
「螞蟻式」、「蜘蛛式」、「蜜蜂式」的三種學習類型,來幫助我們瞭解
「螞蟻式的學習」:
「蜘蛛式的學習」:
「蜜蜂式的學習」: